2022-09-23 01:33:01
南瓜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://www.nangua.run
作者:相忘于江湖
1960年,美国作家兼记者埃德加·斯诺第三次见到主席。
在一次长谈中,这位老朋友毫无顾忌地问了主席一个敏锐的问题:
在您一生中,最黑暗的时刻是在什么时候?主席思索良久,最后回答斯诺,是草地“方向之争”:那还是在1935年长征过草地,与红四方面军的斗争。红军面临危险,甚至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战争。
1960年的中国,可谓“内忧外患”:国内,正面临着困难的时刻;国外,和苏联的关系也逐步降至冰点,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。但是,在主席眼里这些都不是最难的。
主席伟大一生,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击水三千里”,从来都是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让主席感到人生至暗的时刻,一定是难到了极致。那么,25年过草地的时候,究竟发生了什么?
一、红一、四方面军会师,有喜也有忧
1934年10月,红一方面军主力8.6万人(对外称10万),渡过于都河,踏上前途未知的大转移。突破四道封锁线尤其是湘江后,只剩3万人。遵义会议以后,主席重掌兵权,力挽狂澜,四渡赤水河、飞夺泸定桥,摆脱了遭敌围追堵截的极端不利局面。
但是,红一方面军原定和贺龙、萧克的红二、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落空,只好一路沿金沙江北上。在离开江西苏区8个月后,1935年6月,在懋公和离开川陕根据地3个多月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。
按照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的指示,红四的先遣部队余天云、李政委的红30军,不但给饥寒交迫的红一的“老大哥”带来了大量的青稞饭、包谷面,还有一些牛肉、羊肉、洋芋片等“奢侈品”。
红30军还在欢迎现场和沿途张贴了大量的欢迎标语,其中就有“欢迎红一方面军三十万大军”。原来,红四的负责人判断红一既然是“老大哥”,怎么也有红四的四五倍,可不就是三十万!
两军会师时,红四8万余人,宣称10万人,张氏询问红一方面军的兵力时,朱老总如实相告:兵没有多少了,只剩下骨干架子1万多人,其中还有许多挂彩的、生病的,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了。
闻听此言,旁观者李德看到,“红四方面军身材高大、四十多岁的主人,态度越发显得自负”。
二、两军“蜜月”很快结束,张氏到处“做工作”
两军会师是喜事,但有的人欲壑难填,“蜜月”很快就结束了。
两河口会议,参会16人,除红一方面军将领还有红四的张氏,会议决定两军统一指挥、共同北上。但是,感觉“兵强马壮”的张氏,多次坚持南下川康,在会上迫于压力同意北上。会议一结束,就马上反悔,还在背地里做起了“工作”。
所谓“工作”,就是拉拢红一方面军的将领,军团以上级别都受到重视,像红一军团林、聂,红三军团彭总,红五军团董振堂、李卓然,红九军团的罗炳辉、何长工,红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邵世平等。
单独的请客吃法,是比较普遍的方式。但是,同样的手段,结果大不相同。
红一军团,林军团长年方28岁,在年长10岁的张氏面前,经验有所欠缺,差一点着了道。幸亏身边有个老练的搭档聂政委,几次提醒让林看清形势。直性子的彭总和董振堂,根本不吃张氏那一套。
但是,有4位红一方面军的将领,却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张氏的影响。
何长工
三、支持“南下川康”的4位名将
两军会师时,红一万余人衣衫褴褛,粮弹奇缺。
红四方面军8万兵力,对外号称10万,军装齐整,兵精粮足,和红一方面军相比,可谓天上地下。北上气候恶劣,目的地也是未知数,当时还没发现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。南下川康,天府之国物阜民丰、物产富足。
长征中,红一方面军过湘江,大功率电台被炸,和莫斯科失去联系。张氏参加过莫斯科的大会,看起来比土生土长的主席“高大上”。张氏执掌鄂豫皖和红四4年多时间,可谓“一言九鼎”。
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4位红一方面军的将领支持了“南下川康”。
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,从苏联回国后任苏区秘书长协助毛、周,长征中任殿后的红五军团政委(刘伯承降任参谋长)。遵义会议,支持主席重返指挥岗位,但在过草地时却未看清形势。
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、政委何长工在卓木碉会议上,赞成南下,违背了“两河口会议”精神。罗炳辉出身滇军,是电影《从奴隶到将军》罗霄的原型。在“北上”和“南下”问题上,他将彭绍辉写给朱老总的纸条交给了张氏。
政委何长工,是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“朱毛会师”的功臣人物,而邵式平和方志敏共同领导了戈横暴动和创建闽浙赣根据地,虽然年龄比主席小7岁,仍被称呼“邵大哥”。两人的态度,最让主席伤心。
罗炳辉
四、主席的处理态度是“往前看”
在最不利的时刻,部下出现摇摆,古代的军队不乏其例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只有几万军队的曹操和河北大军阀袁绍在官渡对垒。双方互有攻守,但是粮草吃紧的曹营肉眼可见的渐渐不支,有很多文臣武将都暗地里给袁绍写信“表忠心”。
但是,会用人的曹操因为袁绍的刚愎自用,乌巢粮草被烧得一败涂地。战后,一代奸雄曹操显示名将的宽大胸襟,命令将缴获通敌的通信一把火烧之,既往不咎。
这跟《大宋提刑官》里,糊涂透顶的宋皇一把火烧光八大箱官吏贪败罪证不一样。
在红军中出现这样的立场摇摆,主席事后是如何处理的呢?
左右路军气氛紧张时,彭总只带了一个团先期北上,追赶的李特等人甚至要武力挟持主席等人回来,关键时刻,反围剿时的“罪人”李德立了大功,他一把抱住李特,让主席和彭总等人先行离开。
后来红四方面军在“百丈关”遭受重挫,随后一败再败,8万大军损失过半,只有返回头来北上,这才有了三大主力红军的大会师。大会师以后,主席对这4位名将一概既往不咎,“向前看”。
五、四位名将的最终结局
幡然醒悟的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,后来参加了西征河西走廊。
西征部队在马步芳、马步青等“地头蛇”的“兜剿”下,既无援兵又无退路很快陷入绝境。董振堂和红9军在高台壮烈牺牲。李卓然在陈昌浩、徐向前回陕北汇报的情况下,带领420余人入疆。
主席对李卓然的回归鼓励有加,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,一直让他分管宣传工作。建国以后,李卓然任马列学院院长,后在宣传战线,1989年11月9日逝世,终年90岁。
红九军团的军团长罗炳辉,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副参谋长、新四军2师副师长。解放战争爆发前,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,1946年6月因病去世,年仅49岁。如不牺牲,有望授大将军衔。
何长工,后任延长、延川河防司令员兼政委、抗大副校长、东北军政大学校长、军工部部长,建国后任地质部副部长、军事学院副院长等。1987年12月29日,在京逝世,享年87岁。
邵式平
邵式平,后任陕北公学教育长、抗学二分校副校长、晋察冀边区粮食局局长。抗战胜利后,任华中办事处主任。1946年任辽吉省、嫩江省军区副政委。1949年6月,主席点将出任江西主席。
1965年3月24日,邵世平在南昌逝世,享年65岁。